掃描下方二維碼

掃描下方二維碼
掃描二維碼訪問
歷史
今宜春市境域,漢代屬豫章郡(治所在今南昌)。三國孫吳寶鼎二年(267),設(shè)立安成郡(治所在今安福)、袁河流域地區(qū)歸安成管轄。隋王朝統(tǒng)一天下,廢安成郡。開皇十八年(598)設(shè)袁州,治所設(shè)于宜春縣。袁州以袁山而名,而袁山又以隱居于此的高士袁京而名。初設(shè)時,袁州轄宜春、萍鄉(xiāng)、新喻三縣。宋開寶八年(975),萬載縣由筠州劃入。淳化三年(992),劃新喻入臨江軍。此后九百余年,袁州一直管宜春、萍鄉(xiāng)、萬載、分宜四縣。宜春歷史上出現(xiàn)的第一個州府級行政機構(gòu)是袁州,其次為靖州,再次為臨江軍。靖州設(shè)于唐武德五年(622),治所在今高安。未幾,以米嶺產(chǎn)米改名"米州",繼而又以羊山產(chǎn)竹而改名"筠州",武德八年(625)廢。南唐保大十年(952)復置筠州。宋寶慶元年(1225),理宗趙昀登基,因州名與皇帝之名同音,為避諱,須改名,此時恰好州衙后山碧落堂長出靈芝一株,視為祥瑞之兆,故而改名"瑞州"。瑞州轄高安、上高、新昌(今宜豐)三縣。南唐升元二年(938)割高安、新淦兩縣之地田置清江縣于蕭灘鎮(zhèn)(今臨江鎮(zhèn))。宋淳化三年(992),于清江縣置臨江軍(元改臨江路,明改臨江府)。其轄境相當于今樟樹市、新干縣、峽江縣與新余市渝水區(qū)。明清時,奉新縣、靖安縣、豐城縣、銅鼓縣(其時為義寧州屬地)為南昌府管轄。今宜春市境域分屬袁州、瑞州、臨江、南昌四府。鋰資源豐富,國內(nèi)知名企業(yè)投資的鋰電項目已花落宜春并破土動工,稱為亞洲鋰都。
環(huán)境
宜春市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四季分明,春秋季短而夏冬季長,冬季冷而夏季熱,春季濕而秋季干,熱量豐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霜期短,氣候資源豐富,有利于農(nóng)作物和林木生長。但由于季風進退遲早和強弱程度不同、地形起伏、垂直高度相差懸殊、氣候因子時空分布不均等,使氣候呈多樣性,天氣變化大,并導致旱澇、酷暑、低溫、風雹等氣象災(zāi)害時有發(fā)生。全市年平均氣溫16.2℃-17.7℃,東南部較高,西北部較低;冬季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4.6℃-5.3℃,南部高于北部;夏季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7.3℃-29.6℃,東部高于西部。
名人
古代文壇,宜春名人輩出。晉代詩人陶淵明“始家宜豐,后遷柴桑,晚年復歸”。唐代“吳中四友”中的劉慎虛,“芳林十哲”中的鄭谷、任濤、吳罕,元代“元詩四家”中的揭溪斯、范德機、都是宜春人。
在中國科技史上。宜春有許多彪炳史冊的人物,被達爾文稱作“權(quán)威著作”的《天工開物》,其作者宋應(yīng)星是明末奉新人。世界著明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吳有訓是高安人,中國研制“兩彈一星”的中堅力量多是他的弟子。
宜春歷史上有不少抗擊外來侵略的名將志士。明萬歷年間,豐城人鄧子龍率部援朝抗倭,犧牲在朝鮮。明天啟年初,時任廣東巡撫的高安人陳邦瞻將葡萄牙人逐之出境。時任福建巡撫的宜豐人鄒維璉,指揮官兵打敗荷蘭侵略軍。鴉片戰(zhàn)爭時期,英軍攻打定海,主持定海政務(wù)的靖安人舒恭受,率領(lǐng)軍民奮勇抗擊英軍,后跳城殉節(jié)。近代中法戰(zhàn)爭,奉新人張勛,率部出征一舉攻克諒山,迫使法軍南撤。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他又遠赴遼東拼力沖殺。
宜春是革命老區(qū)。從這塊紅土地上走出了杜平、王宗槐、周赤萍、張翼翔等一批共和國將軍;走出了無數(shù)英勇無畏的革命戰(zhàn)士,長征道上飛奪瀘定橋的22勇士中,就有宜春人劉梓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