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考證,中衛地區至少在3萬年以前就有先民繁衍生息?! ?000多年前的漢武帝元鼎元年,為屯兵戍邊,就曾在沙坡頭筑堤引水挖渠,創造了黃河有堤壩引水的輝煌歷史。 成吉思汗七次親征西夏,其中兩次就征戰在中衛。他屯兵營盤水,勒馬沙坡頭,擺兵黃河九渡,病殂固原六盤山。因此,中衛山川成為成吉思汗的歸宿,也留下了“一代天驕”的最后足跡。 沙坡頭馳名中外,還緣于其輝煌卓越的治沙成果。為了確保西北交通大命脈包蘭鐵路暢通無阻,從1956年開始,勤勞智慧的中衛人民與治沙工作者、科技工作者一道艱苦探索,創造出了以“麥草方格”為主的“五帶一體”綜合治沙工程體系,用最經濟、簡便、原始的方法,成功地制服了沙魔,......詳細介紹>>
據考證,中衛地區至少在3萬年以前就有先民繁衍生息。
2000多年前的漢武帝元鼎元年,為屯兵戍邊,就曾在沙坡頭筑堤引水挖渠,創造了黃河有堤壩引水的輝煌歷史。
成吉思汗七次親征西夏,其中兩次就征戰在中衛。他屯兵營盤水,勒馬沙坡頭,擺兵黃河九渡,病殂固原六盤山。因此,中衛山川成為成吉思汗的歸宿,也留下了“一代天驕”的最后足跡。
沙坡頭馳名中外,還緣于其輝煌卓越的治沙成果。為了確保西北交通大命脈包蘭鐵路暢通無阻,從1956年開始,勤勞智慧的中衛人民與治沙工作者、科技工作者一道艱苦探索,創造出了以“麥草方格”為主的“五帶一體”綜合治沙工程體系,用最經濟、簡便、原始的方法,成功地制服了沙魔,在流動沙丘上營造出一片片綠洲。
地理
沙坡頭地區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騰格里沙漠東南緣,瀕臨黃河,屬草原化荒漠地帶,氣候干旱而多風.
該地區格狀沙丘群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呈階梯狀分布,以沙漠生態治理與旅游聞名于世。
文化
沙與河這對本不相融的矛盾體,在沙坡頭卻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浩瀚無垠的騰格里大沙漠、蘊靈孕秀的黃河、橫亙南岸的香山與世界文化遺產戰國秦長城、秦始皇長城……譜寫出一曲大自然的夢幻交響曲。
《明史·地理志》載,中衛“西有沙山,一名萬斛堆。大河在南”。《讀史方輿紀要》載,中衛“西五十里,因積沙而成,或云即萬斛堆。”
可見,沙坡頭這座大沙山,歷來名聲顯赫。在歷史上,它有一個十分響亮的美名,叫鳴沙山。
《讀史方輿紀要》摘引元代史志記載說:“自蘭州而東,過北卜渡,至鳴沙河,過應理州,正東行至寧夏路。鳴沙河,即寧夏中衛鳴沙山南黃河也?!边@里所說的“鳴沙山”,即今之沙坡頭。
公元736年,王維奉旨宣慰在河西打了勝仗的將士,途經寧夏中衛沙坡頭,面對大漠、黃河壯美的景色,禁不住激情澎湃,于是揮毫潑墨寫下著名的《使至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