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1952年瑞士探險家Tonitagen最先來到這里。繼那位孤獨的探險者后,最先來到博卡拉的西方人是一群嬉皮士,當時是20世紀70年代。景色美麗、生活節奏緩慢和擁有豐富大麻資源的博卡拉為他們的南亞陸路旅行畫上了完美的句號。從此,這里迅速發展了起來。到了20世紀80年代,這里變成現代化的山區度假勝地,有上百家賓館、商鋪、酒吧和餐館。今天,博卡拉堪稱“水邊的Thamel區”。
環境
博卡拉氣候屬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豐沛,有明顯的旱季和雨季。與廣東氣候近似。海拔800多米,市區人口不足10萬,與熱鬧喧囂的加德滿都比起來要恬靜很多,特別是博卡拉處于喜馬拉雅山谷地,依偎在終年積雪的安娜普納山峰和魚尾峰下,傍著迷人的佩瓦湖,蒼翠繁茂的植被和壯麗的雪山風光形成強烈對比,成為尼泊爾最受歡迎的旅游地點之一。
宗教文化
當地主要是佛教和印度教。值得游人參觀的寺廟為費瓦湖湖心的瓦拉西印度教寺廟。有時間可以徜徉到老城區,參觀博卡拉博物館和安娜普納博物館。博卡拉博物館展示當地歷史和民俗風情內容,安娜普納博物館展示喜馬拉雅自然界動植物資源。其他的有老市場,有數百年前的建筑物,至今還住有居民。
尼泊爾境內超過85%的居民都是印度教徒,其余大部分居民信奉佛教,但是由于當地的印度教早已與佛教密切交融,因此衍生出另一種獨特的宗教以及相關的神明、儀式和慶典。
印度教源自印度,在傳播過程中往往與當地文化融合,發展出獨具特色的神廟和神像。印度教最重要的神祗是梵天(Brahma)、毗濕奴(Vishnu)和濕婆(Shiva)三大主神,他們分別代表創造、保護和毀滅的力量。因為佛陀在印度教的傳說中被視為不是保護神毗濕奴的化身之一,所以佛塔和佛寺也同樣受印度教徒的膜拜。
尼泊爾的佛教與亞洲各國的佛教也有所不同。尼泊爾佛教多半來自西藏,藏傳佛教及密宗的儀式和器物是最常見的,此外,佛塔佛寺的建筑風格也深受西藏風格的影響。令人稱奇的是,佛陀誕生地藍毗尼雖然已成為全世界佛教徒必去的朝圣之地,但藍毗尼周邊的居民卻大都信仰印度教。
在尼泊爾,只有少部分人信仰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庫瑪莉活女神Kumari
這是尼泊爾奇異而古老的傳統,傳說庫瑪莉是塔蕾珠女神的化身。擔任女神的必須是4-7歲之間的釋迦族女孩,符合32條標準,還要經過重重考驗,成為女神之后,就需要離開家人到廟里生活,定時接受朝拜。在女孩兒月經初潮到來之后卸任。卸任后的女神往往會終老一生,因為沒有哪個男人敢對女神有非分之想。
節日
每年8月,博卡拉的紐瓦麗社區都要慶祝BaghJatra節,為紀念除掉一只吃人老虎。大約同一時間,古榮人慶祝TamuDhee(Trahonte)節,人們敲鑼打鼓驅趕惡魔。8月還有母牛節(GaiJatra),人們用涂料和花環裝飾奶牛,村民表演舞蹈,借此安撫逝去的靈魂。欲知更多詳情。
在1月/2月的藏歷新年以及4月/5月的佛祖誕日(BuddhaJayanti)期間,藏族佛教徒在博卡拉的各寺院周圍戴著面具跳舞,舉行慶祝活動。在Basundhara公園內,每年4月都要舉行安納布爾納峰節(AnnapurnaFestival),期間人們載歌載舞,小攤出售風味土產。
不可錯過:10月-11月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