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下方二維碼
沈陽,遼寧省的省會,可以追溯到72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個城市在它的成長時期經歷了好多不同的名字,公元前206年的侯城縣,遼金時...
詳細介紹
沈陽,遼寧省的省會,可以追溯到72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個城市在它的成長時期經歷了好多不同的名字,公元前206年的侯城縣,遼金時代的沈州,到了1297年改名沈陽。
沈陽的輝煌始于1625年,當滿族的“龍虎將軍”努爾哈赤推翻明朝,加冕沈陽為中國的新都城。為了慶祝這個日子,努爾哈赤將沈陽重新命名為盛京。然而,奇怪的是,這個城市更為人所熟知的是它的滿族名字奉天。
為了彰顯沈陽的突出地位,沈陽故宮于1626年建成。和北京紫禁城的形式相似,沈陽故宮擁有300間房間和2個大型庭院,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滿族人還不滿足。1644年,他們入關占領北京建立了清朝(1644-1911)。作為對沈陽的小小安慰,清政府將沈陽作為北京的“陪都”。
1894年的中日戰爭以中國的慘敗告終。由此產生的馬關條約規定中國支付巨額經濟賠償并且將大連、旅順割讓給了日本。與此同時,俄羅斯急需一個在冬天不結冰的港口,因此和中國簽訂了秘密協議。為了獲得大連港,俄羅斯愿意幫助賠償中國的賠款。
從1898年一直到1904年,俄羅斯租了大連以及周邊半島。俄羅斯影響力迅速滲透到沈陽并且將之與南滿鐵路相連助其現代化。在沈陽的歷史上第一次有能力將它的農產品和開采的礦石直接運往中國內陸。三年內,沈陽迅速發展成為亞洲最大的制造業中心之一。
雖然沈陽逐漸繁榮,但日本出于對俄羅斯的憤怒,于1904年發起了日俄戰爭。1905年3月10日,隨著15天殘酷的戰斗(26,000俄羅斯人和41,000日本人滅亡),俄羅斯軍隊投降。由此產生的樸茨茅斯條約由美國協調,和大連不一樣,沈陽回歸中國。盡管沈陽脫離了外國統治,獲得了自治權,日本在大連的勢力使得這個城市依然處于軍事緊張狀態。1931年9月18日,日本借口沈陽北部的火車爆炸(918事變)侵略了這個城市,并且占領了中國東北。他們迅速成立了一個傀儡政府滿洲國,并且將前清朝皇帝溥儀任命為傀儡皇帝。盡管日本人侵占了這里,但沈陽作為工業中心繼續膨脹。銅、鋅冶煉廠和重型機械、化學工廠都持續擴大。
隨著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日本終于永久的被趕出了中國國門。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戰爭的結束。將近10個月的時間,沈陽市區及周圍都爆發了內戰。1948年11月1日,國民黨投降。而對沈陽來說,這個城市終于回歸了寧靜和平。
今天,沈陽成為中國最大的都市之一,擁有七百萬人口。作為中國東北最大的鐵路疏散中心,沈陽繼續坐擁“工業巨人”的地位。紡織品、變壓器、化工、醫藥、拖拉機、機動車和重型機械都在這里生產,同時這里也擁有全中國最大的機床。沈陽有30所學院和大學,因此科學研究和經濟建設緊密聯系在一起。而最近所引進的大型四星、五星酒店則預示著沈陽對于開發旅游市場的宏圖。
藝術
沈陽市作為遼寧省的省會,是中國的十大城市之一以及東北地區最大的國際化大都市,是我國東北地區的政治、金融、文化、交通、信息以及旅游中心,同時其也是我國十分重要的重工業基地并有著“東方魯爾”的美名。沈陽作為遠近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由于其地處古時候的沈水即現今渾河的北面而得名。沈陽地區是遼河流域早期文化主要起源以及傳承之地,是中華民族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根據對新樂遺址的考古發現,早在距今七千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類繁衍生息的痕跡。自公元前約300年左右建立了侯城至今,沈陽的建城史已達兩千多年。由于這里是滿清政權的發祥地,因此沈陽又有著“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的叫法。
【傳統建筑】
沈陽故宮是在清軍入關之前由清太祖努爾哈赤以及清太宗皇太極所興建的皇宮,其始建于公元1625年,在當時被稱為盛京皇宮,清世祖福臨便是在此即位并稱帝。沈陽故宮是至今為止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兩座宮殿建筑群之一,現今已被設為沈陽故宮博物院,是國家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僅存的兩大完整的明清時期皇宮建筑群是由北京、沈陽兩座故宮所構成,其中沈陽故宮在2004年7月1日,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的擴展項目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并以其特殊的歷史和地理條件,以及濃厚的滿族建筑風格而區別于北京故宮。
【當代建筑】
張氏帥府是清末民初時期東北軍閥張作霖的府第,其坐落于沈陽市的沈河區,又被稱為大帥府及少帥府,總面積約為1.6萬平方米,四周由三米多高的青磚厚墻所圍,分為東、西兩院,都有著風格迥異的建筑特色。在花園的北面,有一幢建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三層羅馬式的青磚洋樓,這里曾作為他的公署。一樓作為接待中外要員的會客場所,用于商定軍機大事;二、三樓是其辦公以及居住之用。在一樓正中的會客廳,陳列著兩只老虎標本,因而稱為老虎廳,這里便是當年張學良將軍處決楊宇霆和常蔭槐事件之所。這里的建筑既傳承了中國民間的傳統風俗,又突顯了東北、特別是遼南的風土習慣。作為帥府內宅的第三院落,現在被設為《千古功臣張學良將軍業績展覽》的展廳。
【傳統藝術】
沈陽的“面人湯”在民間雕塑藝術發展歷史中一直與北京的“泥人張”齊名。面人通常又叫江米人,是一種特殊的又具有傳統特色的中國民間藝術。其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漢朝時候就有了雛形,但是直到清代才逐漸發展成為深受大眾喜愛的面塑藝術。制作面人的主要工具包括竹簽、箔鐵片子以及剪刀等。制作材料是由精制的面粉以及糯米粉再入防腐劑后,用開水揉成的面團。根據創作的需要,放在鍋內把面團加溫后,分別加入各種不同的顏料,這樣制作出來的各種面人形象,放上百年都可以保持原樣而不變質。
【傳統戲劇】
沈陽評劇以前叫作蹦蹦戲、落子戲,還會稱其為平腔梆子戲,簡稱為平戲,正式被命名為評劇是在1935年。評劇作為我國東北地區的主要戲劇種類,后來逐漸流傳到西北、西南等廣大地區,成為了一個不但包含了濃郁民間傳統文化,而且又體現出現代審美觀念的新興劇種。在評劇發展的早期只有男、女角色之分,后逐漸豐富。其表演雖然融合了梆子和京劇的身段、動作以及唱腔,但至今仍然保留了自由活潑的民間小戲特點,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成兆才作為評劇的創始人,同時也是評劇的第一位劇作家,他的代表作品《馬寡婦開店》、《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等都已經成為了評劇的經典保留劇目。
環境
沈陽位于中國東北地區南部,屬于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受季風影響較大。全年平均氣溫8.3℃,最高,7月份平均氣溫24℃;最低,1月份平均氣溫-8.5℃。春、秋季短,溫差大。雨季主要在春夏與夏秋之交,全年降水量500毫米,全年無霜期183天。受季風影響,降水集中,溫差較大,四季分明。
沈陽的輝煌始于1625年,當滿族的“龍虎將軍”努爾哈赤推翻明朝,加冕沈陽為中國的新都城。為了慶祝這個日子,努爾哈赤將沈陽重新命名為盛京。然而,奇怪的是,這個城市更為人所熟知的是它的滿族名字奉天。
為了彰顯沈陽的突出地位,沈陽故宮于1626年建成。和北京紫禁城的形式相似,沈陽故宮擁有300間房間和2個大型庭院,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滿族人還不滿足。1644年,他們入關占領北京建立了清朝(1644-1911)。作為對沈陽的小小安慰,清政府將沈陽作為北京的“陪都”。
1894年的中日戰爭以中國的慘敗告終。由此產生的馬關條約規定中國支付巨額經濟賠償并且將大連、旅順割讓給了日本。與此同時,俄羅斯急需一個在冬天不結冰的港口,因此和中國簽訂了秘密協議。為了獲得大連港,俄羅斯愿意幫助賠償中國的賠款。
從1898年一直到1904年,俄羅斯租了大連以及周邊半島。俄羅斯影響力迅速滲透到沈陽并且將之與南滿鐵路相連助其現代化。在沈陽的歷史上第一次有能力將它的農產品和開采的礦石直接運往中國內陸。三年內,沈陽迅速發展成為亞洲最大的制造業中心之一。
雖然沈陽逐漸繁榮,但日本出于對俄羅斯的憤怒,于1904年發起了日俄戰爭。1905年3月10日,隨著15天殘酷的戰斗(26,000俄羅斯人和41,000日本人滅亡),俄羅斯軍隊投降。由此產生的樸茨茅斯條約由美國協調,和大連不一樣,沈陽回歸中國。盡管沈陽脫離了外國統治,獲得了自治權,日本在大連的勢力使得這個城市依然處于軍事緊張狀態。1931年9月18日,日本借口沈陽北部的火車爆炸(918事變)侵略了這個城市,并且占領了中國東北。他們迅速成立了一個傀儡政府滿洲國,并且將前清朝皇帝溥儀任命為傀儡皇帝。盡管日本人侵占了這里,但沈陽作為工業中心繼續膨脹。銅、鋅冶煉廠和重型機械、化學工廠都持續擴大。
隨著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日本終于永久的被趕出了中國國門。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戰爭的結束。將近10個月的時間,沈陽市區及周圍都爆發了內戰。1948年11月1日,國民黨投降。而對沈陽來說,這個城市終于回歸了寧靜和平。
今天,沈陽成為中國最大的都市之一,擁有七百萬人口。作為中國東北最大的鐵路疏散中心,沈陽繼續坐擁“工業巨人”的地位。紡織品、變壓器、化工、醫藥、拖拉機、機動車和重型機械都在這里生產,同時這里也擁有全中國最大的機床。沈陽有30所學院和大學,因此科學研究和經濟建設緊密聯系在一起。而最近所引進的大型四星、五星酒店則預示著沈陽對于開發旅游市場的宏圖。
藝術
沈陽市作為遼寧省的省會,是中國的十大城市之一以及東北地區最大的國際化大都市,是我國東北地區的政治、金融、文化、交通、信息以及旅游中心,同時其也是我國十分重要的重工業基地并有著“東方魯爾”的美名。沈陽作為遠近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由于其地處古時候的沈水即現今渾河的北面而得名。沈陽地區是遼河流域早期文化主要起源以及傳承之地,是中華民族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根據對新樂遺址的考古發現,早在距今七千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類繁衍生息的痕跡。自公元前約300年左右建立了侯城至今,沈陽的建城史已達兩千多年。由于這里是滿清政權的發祥地,因此沈陽又有著“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的叫法。
【傳統建筑】
沈陽故宮是在清軍入關之前由清太祖努爾哈赤以及清太宗皇太極所興建的皇宮,其始建于公元1625年,在當時被稱為盛京皇宮,清世祖福臨便是在此即位并稱帝。沈陽故宮是至今為止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兩座宮殿建筑群之一,現今已被設為沈陽故宮博物院,是國家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僅存的兩大完整的明清時期皇宮建筑群是由北京、沈陽兩座故宮所構成,其中沈陽故宮在2004年7月1日,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的擴展項目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并以其特殊的歷史和地理條件,以及濃厚的滿族建筑風格而區別于北京故宮。
【當代建筑】
張氏帥府是清末民初時期東北軍閥張作霖的府第,其坐落于沈陽市的沈河區,又被稱為大帥府及少帥府,總面積約為1.6萬平方米,四周由三米多高的青磚厚墻所圍,分為東、西兩院,都有著風格迥異的建筑特色。在花園的北面,有一幢建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三層羅馬式的青磚洋樓,這里曾作為他的公署。一樓作為接待中外要員的會客場所,用于商定軍機大事;二、三樓是其辦公以及居住之用。在一樓正中的會客廳,陳列著兩只老虎標本,因而稱為老虎廳,這里便是當年張學良將軍處決楊宇霆和常蔭槐事件之所。這里的建筑既傳承了中國民間的傳統風俗,又突顯了東北、特別是遼南的風土習慣。作為帥府內宅的第三院落,現在被設為《千古功臣張學良將軍業績展覽》的展廳。
【傳統藝術】
沈陽的“面人湯”在民間雕塑藝術發展歷史中一直與北京的“泥人張”齊名。面人通常又叫江米人,是一種特殊的又具有傳統特色的中國民間藝術。其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漢朝時候就有了雛形,但是直到清代才逐漸發展成為深受大眾喜愛的面塑藝術。制作面人的主要工具包括竹簽、箔鐵片子以及剪刀等。制作材料是由精制的面粉以及糯米粉再入防腐劑后,用開水揉成的面團。根據創作的需要,放在鍋內把面團加溫后,分別加入各種不同的顏料,這樣制作出來的各種面人形象,放上百年都可以保持原樣而不變質。
【傳統戲劇】
沈陽評劇以前叫作蹦蹦戲、落子戲,還會稱其為平腔梆子戲,簡稱為平戲,正式被命名為評劇是在1935年。評劇作為我國東北地區的主要戲劇種類,后來逐漸流傳到西北、西南等廣大地區,成為了一個不但包含了濃郁民間傳統文化,而且又體現出現代審美觀念的新興劇種。在評劇發展的早期只有男、女角色之分,后逐漸豐富。其表演雖然融合了梆子和京劇的身段、動作以及唱腔,但至今仍然保留了自由活潑的民間小戲特點,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成兆才作為評劇的創始人,同時也是評劇的第一位劇作家,他的代表作品《馬寡婦開店》、《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等都已經成為了評劇的經典保留劇目。
環境
沈陽位于中國東北地區南部,屬于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受季風影響較大。全年平均氣溫8.3℃,最高,7月份平均氣溫24℃;最低,1月份平均氣溫-8.5℃。春、秋季短,溫差大。雨季主要在春夏與夏秋之交,全年降水量500毫米,全年無霜期183天。受季風影響,降水集中,溫差較大,四季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