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下方二維碼
歷史
九江作為行政區劃最早出現在西漢,九江始建縣,稱柴桑,即現在的九江城,是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車騎大將軍-灌嬰在此鑿井筑城戍守,稱位城,又稱灌嬰城。三國時屬東吳,隸武昌郡。唐時,改九江郡為江洲,天寶元年(742年)改為河陽郡,至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江洲,五代十國時,江洲是南唐道德教化之地,故改潯陽為德化,廢江洲,宋時,復置江洲。元代改為路,元末陳有諒自稱皇帝,以江洲為都,明代,改路為九江府,清沿明制。辛亥革命后廢除帝制,1914年設道領縣,將九江府改為河陽道,共領二十縣,其中德化縣因與福建省的德化縣同名,于1914年改為九江縣。
環境
九江地處東經113°57'--116°53',北緯28°47'--30°06',全境東西長270公里,南北寬140公里,總面積18823平方公里,占江西省總面積的11.3%,東與鄱陽縣和安徽省-東至縣毗鄰,南接新建縣、安義縣、靖安縣、奉新縣和銅鼓縣等五縣,西與湖南省-平江縣和湖北省-崇陽縣、通城縣、通山縣、陽新縣等四縣搭界,北與湖北武穴市、黃梅縣及安徽宿松縣、望江縣等兩縣隔江相望、九江地勢東西高。中部低。南部略高,向北傾斜,平均海拔32米(市區海拔20米),修水九嶺山海撥1794米,為九江最高峰,廬山區姑塘鎮鄧橋村化纖廠碼頭蛤蟆石附近的鄱陽湖底,海拔-9.37米,為全市最低處。全市山地占總面積的16.4%,丘陵占44.5%,湖泊占18%,耕地365.22萬畝,俗稱"六山二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莊園"。九江地處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區,年平均氣溫16-17℃,年降雨量1300-1600毫米,其中40%以上集中在第二季度;年無霜期239-266天,年平均霧日在16天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