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下方二維碼
歷史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476年),現在的湖北省是強大的楚國的一部分。楚國名義上是周朝的屬國,是幾個世紀之前出現在北方的中華文明的延伸之一;但是在文化角度上它是獨一無二的,更是一個占據了長江中下游大部地區的強大國家,勢力甚至延伸到了華北平原。戰國時期(公元前475-221年),雄霸西北的強大秦國(位于現在的陜西省境內)開始對外擴張,而楚國成為了它的主要敵人。秦楚之爭中,楚國喪失了很多領土:首先是四川盆地,然后(于公元前278年)失去了其心臟地帶,也就是現在的湖北。公元前223年,秦剿滅逃向東方的楚殘余勢力,繼而統一了全中國。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第一次統一了中國。公元前2......詳細介紹>>
歷史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476年),現在的湖北省是強大的楚國的一部分。楚國名義上是周朝的屬國,是幾個世紀之前出現在北方的中華文明的延伸之一;但是在文化角度上它是獨一無二的,更是一個占據了長江中下游大部地區的強大國家,勢力甚至延伸到了華北平原。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221年),雄霸西北的強大秦國(位于現在的陜西省境內)開始對外擴張,而楚國成為了它的主要敵人。秦楚之爭中,楚國喪失了很多領土:首先是四川盆地,然后(于公元前278年)失去了其心臟地帶,也就是現在的湖北。公元前223年,秦剿滅逃向東方的楚殘余勢力,繼而統一了全中國。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第一次統一了中國。公元前206年,漢朝接替了秦朝的統治,在現在的湖北湖南地區建立了荊州?。ɑ蚪兄荩?。公元3世紀初,也就是漢朝末年,荊州處于地方軍閥劉表的統治之下。劉表死后,他的繼承人歸順了幾乎占領了全部華北地區的強大軍閥曹操;但在赤壁之戰中,軍閥劉備和孫權將曹操趕出荊州。之后劉備控制了荊州;后來劉備占據了益州(四川盆地),但是孫權又奪取了荊州;后來的幾十年里,荊州一直在吳國君主孫權和其繼承人的統治之下。
從4世紀初以后的接近3個世紀,隨著北方游牧民族入侵華北,中國分裂成為由游牧民族統治的北方(但是他們迅速被中國化)和由漢族人統治的南方。湖北屬于華南地區,這個時期仍處于南方政權的統治之下,直到公元589年隋朝再次統一治國。公元617年,唐朝取代隋朝,后來現在的湖北被劃分為成為幾個道:南方為江南西道;西方為山南東道,東方為淮南道。10世紀唐朝分裂之后,湖北省處于幾個地區政權分治之下:中央是荊南國,東方為吳國(后唐國),北方屬五代各國統治。
982年宋朝再次統一中國,將湖北的大部分地區劃為荊湖北道,與現在湖北的名稱相比,這一名稱較長。1279年蒙古國占領了中國全境,在元朝統治時期,湖北湖南全境和廣東廣西的一部分組成了湖廣省。1334年,元朝統治時期,湖北省爆發了有史以來首次黑死病,在之后的3個世紀中,黑死病傳播到了整個歐亞大陸,帶走了十分之一人類的生命。(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數論著里提到了中亞,部分中提到了印度,至少一篇中提到了非洲)。
1368年明朝推翻了蒙古的統治,明朝治下的湖廣省有所減小,相當于現在的湖北和湖南合并到一起。而在地理上看,湖北已經遠離了明朝的權利中心。
明朝末期,張獻忠和李自成的起義軍多次對現在的湖北造成破壞。1644年滿族人建立了清朝,不久之后于1664年將湖廣省分割為現在的湖北省和湖南省。但是,清朝還是沿用了湖廣總督這一職位;最有名的湖廣總督就是張之洞,他推行的現代化改革使湖北(尤其是武漢)變成了一個工商業繁榮發展的中心。武漢東南方向的黃石、大冶地區成為礦業和冶金業的重要中心。
1911年現在的武漢市爆發了武昌起義,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華民國。1927年,國民黨左翼勢力在汪精衛的領導下于武漢成立國民政府;之后不久,這一政府就與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合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湖北東部被日本侵略者占領,但西部仍在中國控制之下。
20世紀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間,武漢發生了不同派系的紅衛兵之間的斗爭。
20世紀60年代后期,中蘇邊界沖突爆發,由于對核戰的恐懼逐步增加,湖北咸寧被選為131工程的執行地,建立了一個地下軍事指揮中心。
湖北省,尤其是武漢市,在1954年長江洪水泛濫期間深受其害。之后中國開始在長江流域興建大型水庫,1970年開始在長江宜昌水域興建葛洲壩,于1988年建造完成;于1993年在更上游的水域又興建了三峽大壩。之后的數十年里,政府為了給大壩建設讓路,將數百萬湖北西部人民遷往其它地方安置。而且長江支流上也興建了很多小型水壩。
藝術
湖北省位于中國的中部地區,地處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總面積約為18.59萬平方公里,簡稱“鄂”,省會武漢市是我國中部地區唯一的副省級城市。湖北地區是中國歷史上開發相對較早的省份之一。位于湖北省京山縣的屈家嶺文化遺址,對其的發掘證明了早在距今約四五千年以前,這里就已經出現了陶器的制作以及水稻的種植。并且在戰國時起,今湖北省荊州市紀南城便為當時楚國郢都遺址,且曾建都于此達411年之久,因此這里更是中國長江流域“楚文化”的中心地區。湖北的地方文化融合了四方各地的優點,并集成了傳統的楚文化的精髓,因此其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創造出并且發揚了極富有楚文化傳統的多種地方藝術形式,基本上可分為戲曲、說唱、歌舞等幾大類。
環境
湖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5°C左右,年均降水量在800毫米至1600毫米之間。全省大部分地區四季分明,夏炎冬寒,這兩個季節前來要注意避暑防寒。
傳統
【傳統建筑】
湖北省武當山古建筑群位于歷史悠久且風景秀麗的武當山上,這些古建筑中的宮闕廟宇充分突顯出了中國元、明、清三代世俗以及宗教建筑的建筑學和藝術成就。這些建筑在明朝期間逐漸發展成為規模,其中的道教建筑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約7世紀左右,武當山古建筑代表了近千年來中國藝術以及建筑的最高水平,并且與1994年12月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武當山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內,也稱為太和山,在古時又叫“玄岳”、“太岳”,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曾經到此并贊嘆此山為“玄岳出于五岳之上”。自從中國唐朝時期以來,武當山就是中國道教的最重要的發祥地,并建有規模十分宏大的道教古建筑群。這些建筑自唐貞觀年間開始建設,宋朝時也建設了一部分,至元朝時進一步的擴大了修建規模,并在明朝時達到其修建的最鼎盛時期。武當山古建筑均是按照真武大帝修仙神話進行規劃建設的,而且融合了政權與神權相結合的思想,充分體現出中國古代時期皇權和道教所需要的“莊嚴”、“威武”、“玄妙”、“神奇”的氛圍。
明顯陵坐落于湖北省鐘祥市東郊的松林山地區,是為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親恭壑獻皇帝和其母親章圣皇太后而修建的一個的合葬墓,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是最為獨特的一座帝王陵寢。顯陵明正德十四年即1519年開始修建,至嘉靖四十五年即1566年建成為止,共歷時47年之久,其圍陵面積約為183公頃。整個陵園為雙城封建,外邏城長達3600余米,城墻高為6米,厚1.8米,是中國歷代帝王陵墓中至今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個。陵園由內外邏城、前后寶城以及方城明樓等30余處規模極為宏大的建筑群構成,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中的珍寶。湖北省明顯陵于2000年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目錄》,世界遺產委員會對其這樣評價:“明清皇家陵寢依照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量眾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類改變自然的產物,體現了傳統的建筑和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五百余年的世界觀與權力觀”。聯合國專家讓.路易.盧森先生在對明顯陵視察之后感到非常驚訝,稱顯陵為“神奇的明顯陵”,并對至今已有百余年,卻仍保持完好的外邏城感到“簡直不可思議”。
【傳統戲劇】
湖北省的楚劇舊時稱為哦呵腔、黃孝花鼓戲、西路花鼓戲等,在中國清朝道光年間,由鄂東流行的哦呵腔與黃陂和孝感一帶地區的傳統表演形式以及民間說唱等融合,進而發展形成的一個獨立的地方性聲腔劇種,至今已逾百余年的歷史,其于1926年正式命名為楚劇。楚劇至今仍保留的劇目約有五百多個,其中最為有名的包括《秦雪梅吊孝》、《銀屏公主》、《趕齋》、《殺狗驚妻》等近幾十個。楚劇傳統的腔調主要由板腔、小調以及高腔等三部分組成,伴奏的樂器主要有胡琴、京二胡、二胡、三弦、板鼓、鈸、大小鑼等,其表演形式充分體現出鄂東一帶的地方文化特色。黃梅戲最早起源于湖北省黃梅縣,最早又叫黃梅調或采茶戲,現今與京劇、評劇、越劇、豫劇統稱為中國五大劇。黃梅戲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燈、花鼓調等曲種逐漸融合發展而來的一個劇種,最早發祥與農村,后來才進入城市,但直到近代才真正成為一個完整的劇種。
【傳統技藝】
湖北省的黃梅挑花又叫架子花或是十字挑花,并廣泛流傳于湖北省黃梅縣等地區,是一種非常精美的裝飾性的刺繡手工藝品。根據手工藝人所傳,挑花最早起源于中國唐宋年間,并于明末清初逐漸發展成熟。經過漫長歷史的發展,并經過這里時代農家婦女的細作精研,這門手工藝已經非常完善,并以鮮明的色彩搭配以及巧妙的圖案設想展現出了特別的藝術表現力。其中以黃梅鄉下百里棉區的彩色挑花最為優秀,花樣多彩豐富,具有非常濃厚的地方色彩,當地更有“黃梅有女皆挑花”之說。黃梅挑花與一般刺繡有很大區別,刺繡重刺而挑花以挑為主,其主要原料產于當地的家機布,又稱為大布,是一種被染成青色作底的布,挑花藝人們只靠一根針和一根線(線有七種顏色)在布上面交替挑繡形成各種美妙的圖案。挑花是一種純粹的手工技藝,因此挑一幅圖案最少也要三五天,最多則一月有余,但成品往往卻得不到對等的酬勞,所以現今黃梅地區會挑花的年輕人已經越來越少,這門特色技藝也瀕臨失傳。
民族
湖北為多民族省區之一,有漢族、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滿族、壯族、蒙古族等55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