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眾所周知河南省與山西省和陜西省一起被認為是中華文明的搖籃,而在歷史上河南的繁盛和興衰更迭也為人們所熟知。因為河南有廣袤肥沃的平原,位于中國的中心,所以這里的經濟十分繁榮。但是,如此好的地理位置也就意味著中國幾乎全部的主要戰爭都會波及河南。而且,黃河屢次泛濫也給河南帶來巨大的破壞。尤其是開封,因為黃河決口泛濫,歷史上已經七次被埋在淤泥之下,被迫重建。
【遠古時代】
通過對歷史遺跡的考古研究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在現在的河南北部就出現了很多史前文明的活躍跡象,例如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雖然人們對于二里頭文化是否等同于中國史書中第一個傳奇性的王朝――夏朝還有很大的爭議,但是二里頭文化的中心仍在河南省境內。
第一個有詳細史料記載的中國王朝――商朝(約1600年-1046年)的中心也在河南?,F在的商丘市,偃師市和鄭州市都存有商朝國都的遺跡。商朝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國都――殷位于現在的安陽,那里也是漢字的發源地。
公元前11世紀,西方的周朝推翻了商朝的統治。首次將國都由河南遷至長安,長安位于現在的陜西省境內。公元前722年,由于戎狄入侵,長安失守,遭到嚴重破壞,周朝國都又遷回河南。這標志著東周的開始,也拉開了一個群雄逐鹿的時代。包括現在的河南在內的整個中國分裂成了很多獨立的小國,他們不斷地為控制中原而發起戰爭。之后,這些小國被七個龐大有力的國家所取代,而河南則分屬魏國,韓國和楚國治下。
【帝國時代】
公元前221年,位于現在陜西省的秦國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統一的王朝――秦朝。秦朝很快覆滅,公元206年漢朝建立,定都長安。漢朝的后半部分時間(東漢時期)以洛陽為國都。
東漢末年又是個戰火紛飛、群雄并起的年代。河南是曹操勢力的大本營,他以許昌為都城,最終統一了中國北方,建立了魏國。之后魏國遷都洛陽,后來統一中國的西晉王朝也定都于此。在這期間,雖然經歷了戰火的洗禮,但是洛陽還是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公元4、5世紀時,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北方,在河南建立了很多政權,之后他們逐步被中國文化同化,這一過程被稱之為民族大融合。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直到589年隋朝才重新統一了中國。隋煬帝斥巨資希望將國都由長安再遷回洛陽,從而導致了隋朝的衰亡。之后的唐朝仍舊定都長安(現在的陜西省西安市)。唐朝的統治延續了3個世紀,但最終由于內亂而分崩離析。
之后就是五代十國時期,開封成為后梁,后金,后漢和后周四個王朝的首都。公元982年宋朝統一了中國,同樣定都開封。在宋朝統治時期,中國進入了文化和經濟發展的巔峰期,開封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但是公元1127年,宋朝被北方的女真侵略者(金國)擊敗,于公元1142年放棄了華北,河南也在其中。此時,位于長江三角洲的江南地區(包括現在的江蘇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文化經濟迅速發展,取代河南成為中國經濟文化的新中心。自此,河南永久失去了其優勢地位。
從1157年開始開封成為金國的“南都”(也有其它資料記載為1161年開始),并在此期間進行重建。但是金國還是保留了他們在北方的國都,直到1214年,為躲避蒙古國的進攻,金國不得不將全部權利機構遷往開封。1234年,金國被蒙古和宋朝的聯軍擊敗。蒙古占領了金國的領土,并于1279年統一中國建立元朝。
元朝對中國的統治結束于1368年。之后明朝設立了幾乎與現代一樣的河南省,行政區界限與現在的也極其相似。但是省會是開封而不是現在的鄭州。清朝(1644-1911年)時期,統治者并沒有對此作出明顯的改變。
藝術
河南省位于我國的中部偏東地區以及黃河的中下游地段,由于其有大部分的地區都處于黃河以南,故而由此得名。河南省簡稱“豫”,省會為鄭州市,全省土地面積約16.7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總人口數最多的省份。河南是中華文明以及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發祥地,早在4000多年以前,當時稱為豫州的河南就成為中國九州的中心,其簡稱也因此得名,后又有稱其為“中州”、“中原”或是“中土”。河南作為華夏民族早期最主要的居住地,在歷史上有非常久遠的時間這里都設有當時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自從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先后共有二十多個朝代在這里定都,故有“一部中原河南史,半部華夏中國史”的說法。中國的八大古都之中,河南就占有其四,分別是夏商管鄭韓五朝古都鄭州、商都安陽、十三朝古都洛陽以及七朝古都開封。但是河南同樣是中國歷史上受到戰爭以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因此歷史上曾出現過很多次大批的河南人為了躲避災難而從這里逃往他鄉異域的情況,這對我國很多地區的開發以及中華文明的傳播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傳統藝術】
龍門石窟作為中國最著名的三大石刻藝術古跡之一,地處河南省洛陽市南郊約12公里處的伊河兩岸,并與山西云岡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以及甘肅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的四大石窟。龍門石窟從開始建造至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并在多個朝代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可說是損毀嚴重,但就算其所遺留的部分也足可體現出超絕的藝術水平以及曼妙的形態。為了加強對這里的保護,以及為后世留下這難得的寶貴遺產,龍門石窟于2000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龍門石窟最早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即公元493年的前后開始興建,后又經歷長達400余年的多個朝代大規模的營造,是歷代皇室貴族祈愿造像最為集中的地方,體現出了皇家的意志和行為。目前現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2680余品,佛塔70余座以及造像10萬余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極高藝術造詣的體現。
【傳統建筑】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分布于河南省的嵩山地區,包括中岳廟、嵩岳寺塔、嵩陽書院、少林寺等8處11項突出的歷史建筑,于2010年7月31日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些建筑歷經了漢、魏、唐、宋、元、明、清等多個朝代的發展與洗禮,體現了中原地區兩千多年的建筑史,因此有著極高的歷史、藝術以及科學價值。坐落在中國河南省鄭州市登封的嵩山少林寺,是著名的少林武術的發源地以及禪宗祖庭,由于其修建于嵩山的腹地少室山下的茂密叢林中,所以命名為“少林寺”。少林寺又叫僧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即公元495年,是中國漢傳佛教禪宗祖庭,自古就有“禪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剎”的美譽。嵩陽書院位于河南省鄭州市嵩山的南麓,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即公元484年,當時稱為嵩陽寺,唐代時又改為嵩陽觀,直到五代時周代改建為書院。由于宋代理學的“洛學”創世人程顥、程頤兄弟都曾在嵩陽書院講學,從此這里便成為了宋代理學的發源地之一。
【傳統戲劇】
豫劇作為目前我國最大的地方劇種,于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豫劇的起源現在已經很難考證,相傳其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通過不斷的繼承、改革以及創新而發展形成的。早在清朝乾隆年間,梆子戲在當時的河南省就已經非常流行了。根據有關碑文資料的記載:“當年演劇各班祈禱宴會之所,代遠年湮,亦不知創自何時。于道光年間(1821-1850)河工決口,廟宇沖塌,瓦片無存”,由此可見,梆子戲在道光以前就已存在很長時間了。又據藝人們世代相傳,最早的豫劇傳授者為位于開封南面朱仙鎮的蔣門以及開封東面清河集的徐門,并且兩家都曾辦過科班。河南梆子于辛亥革命以后,開始大量進入城市演出,開封當時有些名氣的茶社,都有河南梆子班社的演出。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由于河南省的簡稱為“豫”,因此正式命名為豫劇。豫劇由“生旦凈丑”四個角色行當組成,按傳統的說法為四生、四旦、四花臉,因此戲班也是以“四生四旦四花臉,四兵四將四丫環;八個場面兩箱官,外加四個雜役”組成。豫劇演員通常都有自己專工的行當,但也會出現少數一專多能的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