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漢朝時期,今遼寧大部分地區已歸屬漢治。早前,不同民族的政權曾統治遼寧,其中有古朝鮮、高句麗、渤海國等朝鮮國家以及鮮卑、契丹和女真等游牧民族。
明后期遼東以城墻與“女真國”相隔。清朝早期所繪地圖表明“當今”女真已經征服了中國其他地區?!昂蠼稹痹谂d京建都,最終遷都至盛京(今遼寧沈陽)。盡管1644年大清國都由盛京遷至北京,盛京仍作為地區首府起著重要作用。
20世紀,奉天省在當今遼寧設立。軍閥混戰時期遼寧處于奉系軍閥張作霖及其子張學良的統治之下。1931年,日本入侵,該地區后由日本控制的傀儡政府偽滿洲國所統治。
建國初期,遼寧地區劃分為遼東和遼西兩省,以及沈陽、旅大、鞍山、撫順、本溪5個中央直轄市。
遼寧是中國第一批工業化城市。早在日本占領時期就興起了工業,1950年到1960年期間工業化發展勢頭更盛,近年來啟動了“振興老東北”計劃。
地理
遼寧省地處歐亞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區,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
遼寧省是東北地區降水量最多的省份。境內雨熱同季,日照豐富,積溫較高,冬長夏暖,春秋季短,四季分明。雨量不均,東濕西干。
文化
【滿清文化】
沈陽故宮是在清軍入關之前由清太祖努爾哈赤以及清太宗皇太極所興建的皇宮,其始建于公元1625年,是至今為止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兩座宮殿建筑群之一。
坐落于遼寧省的盛京三陵,即永陵、昭陵以及福陵,是開創滿清皇室基業的開國之君及其父祖們的陵墓。
盛京就是今天的沈陽市,滿語稱其為“謀克敦”,漢語譯為“興盛之城”。
盛京三陵與清東陵和清西陵,構成了一組完整的清朝帝陵體系,是清朝的歷史的一個縮影。
【傳統建筑】
著名的九門口長城位于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的李家鄉新臺子村境內,其全長約為1704米。長城的最南端修建于絕壁危峰之間,與從山海關方向延伸而來的長城連接在一起。
“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中流”就是當地的人們對九門口長城最為形象的描述。
【傳統戲劇】
沈陽評劇以前叫作蹦蹦戲、落子戲,還會稱其為平腔梆子戲,簡稱為平戲,正式被命名為”評劇“是在1935年。
評劇的表演雖然融合了梆子和京劇的身段、動作以及唱腔,但至今仍然保留了自由活潑的民間小戲特點,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傳統曲藝】
東北大鼓是中國一種傳統的曲藝鼓書、鼓曲形式,主要流行于我國的東北三省,因其在曾設為奉天府的沈陽最為盛行,因此被稱為“奉天大鼓”,在改為遼寧省后,又被稱作“遼寧大鼓”。
【傳統藝術】
沈陽的“面人湯”在民間雕塑藝術發展歷史中一直與北京的“泥人張”齊名。
早在漢朝時候就有了雛形,但是直到清代才逐漸發展成為深受大眾喜愛的面塑藝術,制作出來的各種面人形象,放上百年都可以保持原樣而不變質。
民族風俗
滿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绑苫h姑姑舞”是滿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蹈,這種舞的唱詞突出反映了滿族的服飾、飲食等傳統風俗。
滿人的服飾頗具北方游獵騎射民族的特點。男女老少日常穿的主要服裝是旗袍。樣式特點是:圓領,大襟,四面開禊,配以扣掛。
滿族婦女一般不裹足,俗稱“大腳”,她們穿的是一種高跟木底的“旗鞋”,而滿族男人則以穿靴為主。
滿族人從事農業,蒹有狩獵、采集等多種經營。主食是小米,喜粘食。善于養豬,喜食白肉血腸和豬肉酸菜燉粉條。逢年過節吃餃子,農歷除夕必須吃手扒肉。滿族的點心以“薩其馬”最為人們喜食,嗜好煙酒。
滿族人的住房,一般東南開門,其外形酷似口袋,三面設炕,西炕供奉祖先神位,俗稱“口袋房,蔓子坑”。
滿族滿族人有尊老敬祖的族風。每逢娶妻生子,造房遷居,就職榮升等重大喜慶事都要祭祖祈福,舉行隆重的“跳家神”祭祖儀式。